泊头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 讨论稿) - 校园文化 -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泊头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 讨论稿)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04 10:19:37
 
泊头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 讨论稿)
目    录
  一、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4
  (一)“十二五”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4
  1、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4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5
  3、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强调特色办学............... 6
  4、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所提高..................................................... 6
  5、学院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
........ 7
  (二)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
  1、学院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8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8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8
  4、办学、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有待进一步加强............
.......... 8
  (三)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9
  1、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9
  2生源数量减少,招生面临困境。......................................................9
  3、地域的劣势直接制约我院的发展................................................... 10
  二、 发展与定位................................................................................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思路................................................................................ 11
  1、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稳定办学规模.................................... 11
  2、依托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11
  (三)办学定位............................................................................................ 11
  1、办学方向定位.......................................................................................... 11
  2、发展目标定位.......................................................................................... 11
  3、办学特色定位.......................................................................................... 12
  4、人才培养定位.......................................................................................... 12
  三、目标任务.................................................................................... 12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
  (二)加快专业建设................................................................................. 13
  1专业设置与优化。.............................................................................. 14
  2、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4
  3、开展专业建设特色提升工程。........................................................ 14
  4、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断和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 14
  5、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15
  (四)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16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6
  2、改革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16

  3、对现有实训场所进行资源整合。....................................................... 17
  4、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7
  (五)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17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7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8
  3、加强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19
  4、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19
  (六)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20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
  2、强化学风建设................................................................................... 21
  3、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21
  (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培训.................................................. 21
  (八)改革招生模式............................................................................ 22
  (九)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23
  (十)加快校园信息数字化建设........................................................ 23
  (十一)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4
  (十二)加强科研建设......................................................................... 24
  (十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5
  (十四)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26
  四、保障措施......................................................................................... 26
  (一)组织保障..................................................................................... 26
  1、加强领导,依法治校...................................................................... 26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27
  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27
  (二)制度保障.................................................................................... 27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27
  2、建立校企、园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28
  3、建立建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29
  (三)资金保障.................................................................................. 30
  1、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30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调配使用效益................................... 30
  (四)后勤保障................................................................................... 31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步入高等学校序列刚刚起步的初创时期,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冲刺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关键阶段,是职业教育迎来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学院迎接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学院的关键时期。学院将紧紧抓住国家、河北省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契机,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扣“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主题,科学谋划,特色竞争,质量立校,围绕“夯实办学基础,打造一流品牌专业,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使学院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既定目标,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1)办学定位在探索中逐步明晰。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着沧州市的经济建设,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以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两翼,以教育类专业发展为重点,兼顾其他专业,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新增学生餐厅、食堂2座,新建实训室5个,新增实习实训设备近100万元。新一届党委成立后,加大了对学院基本办学条件的投入力度,投资近125万元修建了教工食堂,投资近60万元増建了学生食堂1座,投资近100万元维修学生公寓,投资近12万元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投资进60万元修建教职工建身活动中心及购置健身器材,投资近100万元整治修缮校园环境,投资近100万元购置图书,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楼及购置实训设备,使基本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人才,扩充教师队伍,先后从全国十几个省市招聘研究生、本科生,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从2009年到2015年,新增教师49人,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7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8人,研究生和硕士学位41人。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1)校企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校企合作从无到有,从尝试到实质性的合作。先后和70余家企业、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部分企业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基础。
  (2)吹响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角。2014年党委确立了“职业教育必须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吹响了人才培养改革的号角,各个专业正着手制定体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幼儿园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专业已经开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1+1+1“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3、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强调特色办学
  (1)专业设置成效明显,专业由2009年10个增加到24个。物流专业、模具专业成为中央财政策支持的专业,艺术设计实训室成为中央财政扶持的实训基地,2012年成功申报学前教育专业,依托传统专业优势,现已成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2015年学院党委确立学院重点建设的三大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会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2)课程建设加快改革步伐。依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2012年,依据人才培养标准,依据市场需求对17门课程进行改革。2015年学院党委提出加快专业建设改革步伐,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开启了“从业资格证+特长”、“技能(技术等级证)+特长的课程模式改革。
  (3)实训室建设加快步伐。
目前学院拥有各类实训室20个,建筑面积13000㎡,设备总值1500万元,新建学前教育实训楼,2016年9月投入使用,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4、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所提高
  坚持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着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管理网络;坚持抓好主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管理;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标准并与评优、职称评聘、晋职、考核等挂钩,调动其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文体演出、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体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公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文明学生。
  5、学院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
  (1)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专业从2009年10个增加到2015年的18个;在籍学生人数从2009年不足2000人到2015 年达到了5000人。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发表论文近400篇,承担国家课题3项,省级课题48项。著作、教材20部。
  (3)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薪酬福利较好,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在本地区、本行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处在末端,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目前教学辅助设备、科研仪器设备尚显不足;学生宿舍功能简易,校园信息数字化、教学现代化存有较大的差距。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理想,35—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偏少,35岁以下青年教师,特别是五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偏大,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副教授以上人数偏少,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数量偏低;优秀教师团队建设还需加大力度;青年教师中没有职称的比例偏大。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体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力度。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首先,在人才培养理念、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转变不够,课程改革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其次,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体现还不够鲜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4、办学、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需求上,在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终身发展需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建设上,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方面特色不鲜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优质学校、优势专业向更高、更强的层次发展,并制定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的直通培养模式,这样势必形成高职院校强者更强,弱者自然淘汰的局面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院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我省高职院校60所,参加单独招生的有65所(河北美术学院等5所民办本科高校也参与高职单独招生),位于全国前列。而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因此竞争处于常态化、白热化。高职院校近几年已经走出了规模增长的急速扩张时期,转而进入强化内涵建设的稳定发展时期,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取胜的主要因素、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取胜的法宝。
     2、生源数量减少,招生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省生源数量急剧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争夺呈现白热化状态,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高职院校面临着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我院新建不久,是由师范为特色的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处于劣势。我省目前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19所,还有虽不是示范校和骨干校,但学校有省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我院在这方面为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业。因此我院招生面临着异常艰巨的困难和压力。
  3、地域的劣势直接制约我院的发展
  我院偏居县域。县域经济欠发达,县域内没有大型国有企业,成规模的私营企业也寥寥无几,学院在对接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建设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沧州市区域内高职院校有6所,呈现东西南中格局,沧州市内3所,这三所院校建校时间长,工学特色鲜明,我院与之相比差距明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功利心理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高职院校对社会的吸引力不强,加之学生、家长向往到大中城市上学、就业,导致我院招生非常困难。因此,社会口碑、内涵建设、专业建设、办学质量、就业质量对我院尤为重要。
  二、 发展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
  坚持“适应需要,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方向。
  全院上下勠力同心,发奋勤为,确保一次性顺利通过教育部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质量评估。
  (二)基本思路
  1、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稳定办学规模
  以教育类专业为主导,以经济管理类、工程类专业为辅翼,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服务于2025中国制造,服务于区域经济,立足沧州及渤海新区,面向全省,辐射环渤海区域。坚持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为辅,构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培训”多元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日制大专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0人左右,立足行业,企业、幼儿园逐步增加成人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2、依托企业、行业、幼儿园大力开展校企、园校合作办学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教育类专业优势和幼儿园开展“园校”合作,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着眼于渤海新区,与大型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合作办学,双主体办学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形式。
  (三)办学定位
  1、办学方向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2025中国制造;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融合,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发展目标定位
  “十三五”期间,围绕“夯实办学基础,打造一流品牌专业,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2016--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第二,2017—2019年,打造学前教育等2—3个骨干品牌专业,进一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第三,2020年将学院打造成区域内高水平职业院校。
  3、办学特色定位
  以教育类专业为主导,以经济管理类、工程类专业为辅翼,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服务于2025中国制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沧州及渤海新区,面向全省,辐射环渤海区域,坚持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构建多元职业教育体系。
  4、人才培养定位
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踏实肯干、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目标任务
  围绕“夯实办学基础,打造一流品牌专业,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力争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园校合作、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企业(车间)+教室 ,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打造“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园校共同制定,共同诊断。
  2、校内中青年专任教师5年内到企业、行业、幼儿园一线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脱产岗位实践学习,工程类专业不少于一年;聘请企业一线业务骨干、职业能手兼职学院实训课程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70%以上,并逐步形成高水平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3、校本实训教材全部实现校企共同编写。
  4、根据专业特点,完善中期实习及顶岗实习的管理,增强实习效果。
  5、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推进力度,力争每个专业都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6、建立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专家,与校内专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组建专家委员会,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及外聘专家不少于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
  7、建立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专家及外聘专家与校内专家联合人才培养质量专家会诊制度,每年不少于一次。组建专家诊断委员会,企业、行业、幼儿园等一线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
  8、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以及“双主体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引企入校”、“前园后校”、“移教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9、依据受教主体差异的特点,实施因人培养、分类培养,差异培养。
  (二)加快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与优化。
  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原则。及时捕捉市场显性与隐性需求,牢牢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
  2、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思路建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到2020年力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3--5个专业群,以此提升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专业设置数量达到25个左右。力争1---2个专业建成省级重点专业,5个以上专业成为院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3、开展专业建设特色提升工程。
  学前教育、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学前教育为特色建设专业。教育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开展:从业资格证+特长;工程类专业开展:技能(技术等级证)+特长的专业建设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将学前教育建成省内一流专业,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
  4、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断和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
  建立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以及与校内专家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诊断委员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建设专家会诊,在专业设置、调整、内涵建设等方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及时对专业进行整改、调停,使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更具针对性,达到最优化。
  5、增设新专业要和市场零距离对接
   增设新专业,要进行充分、深入的市场调研、论证;要以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就业质量为依据;召开增设新专业论证会,充分听取企业、行业、校内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要和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要经过专家委员会审核认定;实现新增专业和市场需要零距离对接。
  6、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专业预警机制重在监测与评估专业的办学情况,对该专业的生源状况、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需求与社会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硬件条件、专业师资情况、专业教学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持续监测,对非可持续稳定运行的状况发出预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得该专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对不可持续且不可逆的发展态势适时启动专业退出机制。
  (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1、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紧紧围绕“从业资格证+特长、技能(技术等级证)+特长设置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与工位对接,实现学生出课堂进工位,课堂与工位零距离对接。
  2、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开发课程,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标准。
  3、实践、实训课程实现与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合作开发。
  4、鼓励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岗位、工位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5、加强视频公开课程(原精品课)建设。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行业需求与我院实际,各专业全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开发。大力加强视频公开课课程开发,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视频公开课课程2—3门,院级视频公开课15门左右,围绕视频公开课程进行教材建设。
  6、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7、建立课程建设专家诊断机制。
  在评价机制上引入企业、园校、行业协会专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形成以问题、书面作业、技能测试、课程实训、中期实习、顶岗实习报告、实践操作等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课程质量评价与从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从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取证率不低于60%,实现课程评价更具有导向性和实用性。
  (四)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需要的实训资源库;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训成果陈列室。到2020年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到27000㎡左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000万元。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专用室训楼投入使用,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到2020年每个专业至少具有2个以上高标准的专业实训室。
  2、改革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实行全院协调一致的,管、用、督分离的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能。
  3、对现有的实训场所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调配,统一管理。
  4、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各系部的主动性,各系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特点,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与本地或外地特别是渤海新区实力雄厚、声誉良好的企业、幼儿园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学院、政府、企业共建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到2020年建成校外实训基地不少于70个。
  (五)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为重点,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的教师队伍。
  (1)科学制定选聘教师计划,转变选聘、任用教师观念。多渠道聘任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形成以学院专任教师为主,校外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到2020年,专任教师增至250人,校外兼职教师70人。
  (3)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企业、幼儿园、行业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加入“双师型”教师团队人数不低于三分之一。鼓励校内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五年内非工程类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工程类专业教师不少于一年。
  (4)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到2020年研究生、硕士所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
  (5)优化教师职务结构。 提高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所占比例,到2020年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由现在20.94%提高到30%。
  (6)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努力形成以特聘教授、学者,名师、企业家、总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四个层次的学术梯队。
  (7)打造专业优秀人才及领军人物。鼓励符合条件的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家、委员、人才的遴选;鼓励教职工加入各级、各类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并在其任职。2016年启动:“教学名师”选拔、评聘并落实待遇工程;“专业带头人”选拔、评聘并落实待遇工程;“双师型”教师选拔、评聘并落实待遇工程;“校内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任课,暂无晋级岗位教师”选拔、评审、学院内部聘任并落实待遇工程,以此打造专业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
  (8)加强创新教学团队建设。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到2020年形成5个左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9)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发。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协会、幼儿园科研及技术研发、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
  (10)待岗教师转岗培训。积极推进由于专业调整或撤销,造成专业教师过剩待岗转岗培训工作,制定待岗教师转岗暂行规定。
     (11)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聘请企业、行业、幼儿园专家及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校讲学交流,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行业协会等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议。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形成理想的梯队结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大局意识,打造一支富有朝气、勇于担当、创新意识强、敬业务实、协作创新、忠诚可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2)按着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竞聘、竞争上岗的干部选拔机制,优胜劣汰,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进出机制。
  (3)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积极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此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4)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执行力,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
  3、加强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1)定期对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服务意识,树立教辅、后勤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提升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公开选聘、招聘的方式,使一些本科学历的人员补充到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中,优化结构,改善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的队伍结构。
  (3)加强校园安全及饮食安全的保障及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保卫人员及餐饮人员的整体素质
  (4)适时组建学院后勤服务集团,统筹学院的后勤保障与服务。
  4、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成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锻造两支团队:一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二是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他们是辅导员、班主任得力的助手,要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要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监督、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并和评优、晋职、评聘等挂钩的奖励机制。
  (六)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根据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和班风;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人本化”。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立完善的“育人诊改”体系,将“育人诊改”常态化。巩固“三个阵地”,一是“思政课”阵地。思政课要加强学生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问题驱动的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使思政课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成为提高学生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的重要课堂,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科学的考核方式与方法;引领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专业课阵地”。专业课也要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两者要紧密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社团阵地”。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整合学院资源,形成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总支、学生处、团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上下联动、互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全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逐步形成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高效、完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网络,形成良性的网络互动氛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学风建设
  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学风建设为重心、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育人思想,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动态监控,做好各项基础性的奖优罚劣工作,使“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学风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展“以生为本”的关怀教育,体现“尊重、重视、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生“奖、助、贷、补、减、缓”的审核评价及监督体系,为家庭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活服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人本化、标准化、质优化”;进一步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和谐学区、文明场区、文化小区、安全宿区”,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培训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社区提供培训服务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将社会培训职能从招生就业处分离,成立培训处,专司其职。培训处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人力资源部门、民政部门、企业、行业、社区取得联系,为企业、行业提供非学历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发挥专业优势,抓住国家、省、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契机,为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为企业、社会、行业等培训员工达到500--1500人次,到2020年年均为政府、企业、行业、社区培训员工不低于5000人次;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培训资源库,做好师资储备工作,结合培训实际,注重实用,完善课程设置;做好继续教育学历培训工作,挖掘学院内部现有学生及社会学生资源,力争成人学历培训有较大发展;积极与各县市民政部门联系,取得民政部门的支持,开展复员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力争2016年有较大的突破。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力争在我院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中心以及职业技术等级鉴定所。2016---2020年建立5个基地、2--3个职业技术等级鉴定所:沧州市幼儿教师教育培训基地、泊头市复转军人培训基地、泊头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泊头市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泊头市社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泊头市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所2--3个。与沧南各县市建立合作关系,开辟沧南各县职业技能培训市场。
  (八)改革招生模式
  树立招生是学院第一生命线的工作理念,改革招生模式。明确“立足沧州县、市,面向全省,以沧州县、市职教中心、中专、普通高中为着力点,以单招为发力点,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的工作思路。在沧州市教育局职成科的指导与协调下,与各县市职教中心、中专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稳固各县、市职教中心、中专生源基地;在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与各县、市普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稳固各县、市普通高中生源基地;在各县、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稳固各县、市复转军人生源基地;与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采取“订单式”培养招生的方法,稳固企业、社会生源基地;适时增设省外招生,开发省外生源基地;扩大学院3+2招生规模,为学院涵养大专生源,使之成为学院内部的稳固的生源基地;坚持开放办学,利用津京冀一体化的机遇,实现与津、京部分高校联合招生办学。到2020年在校学生人数达到7000人左右,其中大专生5000人左右,中专生1500-----2000人左右。
  (九)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在学院办学基本条件达标的情况下,加大实训设备、网络信息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图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2016年建成高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用实训楼,9月份投入使用。到2020年校内实训基地全部满足各个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宿舍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十)加快校园信息数字化建设
  加强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整体设计,以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其应用为核心,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数字化运行机制,打造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立覆盖全院的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实现校园网络覆盖率100%;整合资源,建设全院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院无纸化办公;建立起各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协调、共享的大数据库;到2016--2017年完成信息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开发平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门户、业务信息高度共享的数字化校园;纸质图书保有量达到40万册,电子图书达到15万册。
  (十一)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树立“以生为本”,“出口畅、进口涌”的工作理念;加强就业导师队伍建设,选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导师;逐步建立起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适时成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以沧州为主、辐射京津冀较为稳固的就业基地;以大型综合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龙头,以中小型、学科性校园专场招聘为基础,以合作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为抓手,形成较为完备的就业市场;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每年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数生均不低于2:1;稳定学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力争学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及时向各系部反馈毕业生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实行全程跟踪;实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评价较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较好,实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立泊头职业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扶植政策。
  (十二)加强科研建设
  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及奖励机制,完善管理及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幼儿园、行业协会科研及技术研发,力争到2020年横向科研课题达到10个左右,制定教职工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奖励政策;鼓励、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力争到2020年纵向科研项目有较大突破;组织好对青年教师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做好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争取“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十三五”期间,争取获批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省级课题30项左右,市级、院级课题60项左右,公开发表论文50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5篇左右;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左右。
  (十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安全、和谐、文明、平安、美丽、向上”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高尚、文化色彩浓郁、职教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凝练学院核心文化和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为主题,弘扬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突出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育素质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和专业建设紧密相连,发挥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彰显专业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和学生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突出导引功能。
  通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形成健康向上、团结奋斗的校园育人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硬件建设培育环境,软件建设培育灵魂的育人功能。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创建大学生活动中心。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引导青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实施“精品社团打造工程”,构建渗透面广、组织规范、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团体系。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场所。
  (十四)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加快学院发展,坚持学院发展与职工生活待遇同步,坚持学院改革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的工作准则。切实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进一步精细化教职工食堂的管理,加强成本预算,加强质量、卫生及就餐环境的监督检查;建设教职工健身活动中心,2016年启用;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2016--2017年实现大专部、中专部教室多媒体化;继续完善教职工按着自愿、自选的原则,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适时再提高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依法治校
  继续推进规章制度建设活动,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的权利,加强教师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法规,要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助制度。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2、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勤政、廉洁,不断提高领导力、执政力和创新力。恪守“八项规定”,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干部、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努力探索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在组织建设上探索出适合学院特点的干部、党员管理模式,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预防惩治腐败,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的创新力度。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教职工利益和学生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进工作方法,支持工会和团委独立开展工作。
  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安全育人质量诊改制度,建设一支有着良好的政治素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过硬业务能力的学院安全保卫队伍;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建设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安全的学习环境;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完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控机制,提高防范能力。
   (二)制度保障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持续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泊头职业学院章程》办学。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合院情的“二级管理”体系。自2016年起实行新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式,构建“管、教、督”分离的管理体系,给予二级单位(系部)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相应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二级单位(系部)办学的自主性,调动其办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实现全院、全员办学。认真贯彻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领导和教职工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各种奖励与惩罚;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大力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评估、诊断、考评体系建设,以质量为导向,转变管理方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科研学术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实习实训制度、教辅、后勤管理制度、校内服务制度、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实现人与校园的和谐发展。推进学院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成本化,形成精细办校、节俭办校的良好风气。
   2、建立校企、园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 校企、园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内部互动机制;建立校企、园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试行双赢利益驱动的“双主体”合作培养人才办学模式;完善校企、园校合作办学的保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拓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推进校企、园校教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园校合作课程开发;建立“整合---互动---融合”的校企、园校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园校师资合作 ,推进校企、园校研发合作,促进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尝试“引企入校”、“前园后校”、“移教入厂”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到2020年引进1--3家企业或车间进校合作办学,2016---2017年师芳学校幼儿园入校办园;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模式,完善“1+1+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建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建立校内校外联合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企业、园校、行业协会参与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成立“泊头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督导委员会”,下设“泊头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委员会”,“泊头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督查委员会”。各系部成立“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委员会”。将社会评价、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企业、幼儿园、行业评价与学校内部的学生评教、管理评价、系部评价、督导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机制,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管理。建立院系两级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体系,实行自我诊断与校外专家诊断相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诊断委员会、校外专家访谈、教师顶岗实践、学生中期见习和顶岗实习等手段,收集、分析企业、园校等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以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承诺制,学院要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承诺兑现情况,各处室、系部、中心负责人制定任期内工作质量目标,向全院作出公开承诺,定期公布承诺目标兑现落实情况。教学管理、督导部门要定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督导、检查、考核和评估,并及时公布考评、检查、督导结果。加强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督导队伍的建设,成立院系两级专门督导机构,使督导、检查、评估、诊断常态化,完善和优化各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质量管理流程,形成学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三)资金保障
  1、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积极向各级主管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千方百计开辟新的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努力实现2017年生均拨款12000元的目标;竭尽可能扩大生源,稳定学费收入;开展多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积极争取政府项目培训,力争2020年实现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等创收100万左右的目标;经营学院资源,进行社会有偿服务,经营科研成果,开展科研有偿服务;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鼓励社会个人、企业来校设立奖助学金、场所冠名基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师芳学校,使之成为永不沉没的航母,为学校办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调配使用效益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的内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策、业务与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调配能力 ,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完善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学院资金必须全部纳入财务系统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一调配,并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内部审核与财务验收工作;建立教职工工资、绩效工资及合法奖励资金和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资金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率。
  <

Copyright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24443号-1
地址: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  邮编:062150
http://www.btzyxy.com.cn  建议您使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